公關中所謂的“公眾”,指的是公共關系活動的
一、什么是公眾心理特征所謂心理特征,指的是心理特點的表征。人的心理是不能直觀的,它要通過人的外部行為來表現(xiàn)。但是行為特征不全是心理特征。某人具有走路瘸拐的行為特征,這可能是小時候爬樹不當心跌壞了腿,也可能是患過小兒麻痹癥,這就絕不是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是通過行為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特點。所謂公眾的心理特征,是公眾心理特點的表征。這又牽涉到公眾這一概念。公共關系中所謂的公眾,指的是公共關系活動的客體,它既可能是現(xiàn)實的,也可能是潛在的。因此,公眾這一概念的內涵是確定的,但外延是不確定的。我們既不能把公眾等同于人,也不能把公眾等同于個人或一部分人(不能確切地劃定到底是哪一部分人)。這就是說,關于公眾這一概念,我們只能從質的方面加以把握,但不能從量的方面來確定它。公眾概念的質具有明確的規(guī)定性,公眾概念的量則具有模糊性。到底誰是公眾,第一取決于現(xiàn)實的公共關系活動中的主客體關系,第二取決于公共關系主體的認識。我國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因此對于每一所小學和初中來說,該社區(qū)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它的公眾(現(xiàn)實的或潛在的)。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很多學校對外只和上屬教育局和學生的家長發(fā)生關系,它們的公眾是很有限的。對這些學校來說,只有被感知到的公眾才是公眾。解決公眾的質和量之間的矛盾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在性質上確認公眾不等同于所有的人,而在研究公眾特點的時候確認公眾就是所有不同的人。只有在性質上確認公眾不等同于所有的人,才能在公共關系實踐中防止客體的泛化;只有在研究公眾特點的時候確認公眾就是所有不同的人,才能在公共關系活動中全面而深刻地認識所有具體的客體。對于云南的小學來說,黑龍江的農(nóng)民一般不是它的客體;但這絕不能因此而說農(nóng)民就不是公共關系的客體。任何人都必然是某種公共關系活動的客體,因此任何人都是公眾。既然任何人都是公眾,那么公眾的心理特征也就是人的心理特征。作為特定的公共關系的主體,它不需要研究所有的人的心理特征;但作為一本從總體上論述公共關系心理的書,它要全面地論述人的心理特征。這樣,就需要對人的心理特征也即公眾的心理特征這一龐大的體系進行結構上的和具體內容上的分析。二、公眾心理特征的結構我們在第一章中曾講到,公共關系的客體也有可能是個體的人。這句話的確切含義是說,具體的公共關系活動總是通過具體的人來進行的,具體的人也可能是個體的人,即個體的人作為一定公眾的代表。美國的現(xiàn)任總統(tǒng)只有一個,他或者是共和黨的代表,或者是民主黨的代表,他代表自己所屬的黨執(zhí)政,因此他又是美國公眾的代表。作為公眾的代表,他必然一方面反映他所代表的公眾的共性的心理特性,一方面又反映他個人的個性心理特征。這樣,個性心理特征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公眾心理特征的一部分內容。換言之,個性心理特征是公眾心理特征結構的第一個組成部分。同樣在第一章中曾講到,公共關系的客體可能是群體中的人。群體可以按不同的標準分類。其中有一種重要的劃分法,是按照群體存在的形式劃分:群體是由若干人的互動關系作為存在形式的,叫做實際群體;群體是由一類人的共同特征作為存在形式的,叫做假設群體。一個班組或一個辦公室的成員是一個實際群體;而我們平常講的青年、老年、工人、農(nóng)民,他們是假設群體。假設群體在實際生活中并不存在,但研究假設群體的意義不亞于研究實際群體。因為通過對假設群體的研究,可以認識和掌握各類社會成員的共同的特征,而這是研究實際群體無法做到的。我們要研究群體的心理特征,就要研究實際群體和假設群體這兩種不同存在形式的群體的心理特征。假設群體是以社會成員在社會中擔任的角色作為劃分的標準,也即以公眾的社會角色來劃分,這樣,公眾的角色心理特征就成為公眾心理特征結構的第二個組成部分。公眾心理特征的第三個組成部分,是實際群體的心理特征。實際群體分為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兩種群體都是公共關系活動的客體,而正式群體又構成公共關系主體的主干。公共關系學認為,主體內部的人也是公共關系的客體,即當一個正式群體作為公共關系的主體存在的時候,它的內部成員也是公共關系活動的對象。因此,研究公眾的心理特征,不能不研究實際群體的心理特征。公眾心理特征所包括的三個組成部分是相對獨立、又互相影響的。公眾的個性心理特征是角色心理特征和群體心理特征的基礎,它顯示的是個體在心理特征上與其他個體的差異,最具有穩(wěn)定性和獨立性;公眾的角色心理特征是同類公眾共同心理特征的抽象,它顯示的是該類角色和他類角色在心理特征上的差異,具有變換性和伸縮性;公眾的群體心理特征是公眾在群體互動中產(chǎn)生的和個體心理特征相對應的心理特征,它顯示的是人類普遍的社會性和群體性的特質,具有凝聚性和排他性。每一個公眾都同時具備這三種心理特征,因而它們是統(tǒng)一的,又必然是互相影響和互相制約的;每一種心理特征在不同公眾身上的表現(xiàn)是不一樣的,因而它們是相對獨立的,是不能相互取代的。三種心理特征在公眾心理特征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樣。打個比方來說,個性心理特征猶如印書的紙張,起著基礎和底版的作用;角色心理特征猶如印在書上的字,起著附加和說明的作用;群體心理特征猶如書名和主題,起著規(guī)范和制約的作用。無論印什么書,都需要紙,紙是印書的材料,是書的物質基礎,什么書都少不了;印在書上的字是附加上去的,是可以用不同的文字表達同一種意思的,又是可以抹去重印的;書名和主題使這本書的紙張和文字構成一個整體,使之成為這一本書,而區(qū)別于其他的書。每一頁紙猶如每個人的心理特征,紙張是個體的個性心理,文字是個體的角色心理,而書的主題雖然不能在每頁紙上直觀到,卻能在這本書的紙上反映出來。每一個比方都不可能非常確切。在上面這個比方中,個性心理特征的獨特性和角色心理特征的同類性就無法準確反映。好在我們這里打這個比方只是為了說明三種心理特征在心理特征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涉及其他的問題,因而在這個范圍里也許還能自圓其說。由于三種心理特征在公眾心理特征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樣,我們認為它們分屬于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底層),是個性心理及其個性心理特征;第二層次(中層),是角色心理及其角色心理特征;第三層次(高層),是群體心理及其群體心理特征。群體心理特征最具有社會化的色彩,它表明個體已經(jīng)開始意識到自身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只有在群體中才能生存。因此,從人的自然發(fā)展過程來看,群體心理特征理所當然地處在心理特征結構中的最高位置;角色心理特征從生理角色的心理特征逐漸向社會角色的心理特征過渡,從單一的生理角色向生理角色和社會角色的雙重性過渡,因而角色心理特征處在心理特征結構的中層位置;而作為基礎的個性心理特征則處在心理特征結構的底層位置。當然,個體社會化的過程絕不是發(fā)展到群體心理特征產(chǎn)生就達到了終點,它正體現(xiàn)在個性心理特征、角色心理特征自身的以及綜合發(fā)展過程中。提出個體角色群體這樣三層次的公眾心理特征結構,其更深刻的理論依據(jù)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觀和一般系統(tǒng)論的整體觀。由于不屬本學科的研究內容,不再進一步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