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是百度查不到
往沒什么堅持。例如,很多人都嚷著要減肥,真正能落實到行動上的很少。在本書序言里我舉了一個老王索賠的例子,航空公司利用一點就把賠償降得非常低,這點就是用戶脆弱的意志力。舉一個發(fā)生在我身邊的例子。我有個表妹,考大學時選報志愿是計算機專業(yè),開學前來找我玩,問我將來做什么工作好。我給了三個選擇,一個是數(shù)據(jù)挖掘,另一個是程序員,還有一個是前端開發(fā)。她選擇做前端開發(fā),我告訴她,從現(xiàn)在開始,用四年的時間做準備,畢業(yè)后月薪2萬元沒問題。她就開始利用課余時間學習相關軟件,后來趕上國慶,就玩了幾天,國慶回來,發(fā)現(xiàn)大家都在做家教掙錢買衣服,于是她邊掙錢邊學。一個月過去了,一個學期過去了,一年過去了,她還沒入門。后來下決心要學又放棄的事,在她身上發(fā)生了好幾次。第三個例子也發(fā)生在我身邊。我一個堂嫂,初中畢業(yè),看我整天玩電腦也可以掙錢,非要跟我學。我說收費10 000元,需要學一年,學完收入每月5 000元左右,她說好。結果掏錢時,她又不舍得了,問5 000元行不,我說好吧,她說去借錢,到最后她說借不到。我只好說,借不到就算了,我心里明白,她是學不成了。第一個月過去了,她勉強學點東西,第二個月她開始著急了,第三個月剛開始就抱怨,每天弄電腦,也沒有收入,說什么人家打工的如何如何,第三個月還沒結束,人就跑了。這三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用戶的意志力非常脆弱。為什么會這樣?很簡單,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一直到19世紀,最重要的事情都還是填飽肚子。填飽肚子的反饋特點是及時的,我們的行為不管是務農(nóng)、放牧,還是經(jīng)商、做工,都要有一個非??斓姆答?,因為慢了,人就會餓死。所以人們形成了一個快反饋的行為模式,人們不能等,要馬上看到結果,人的意志力非常脆弱。所以索賠要馬上給錢,學知識不如做家教,學知識不如去打工。脆弱的表現(xiàn)為:一是用戶不愛動腦子,二是用戶不喜歡太麻煩的事情,反過來說,就是用戶常常表現(xiàn)得很懶,第三是用戶等不了太久。如果告訴面試者工資一個季度發(fā)一次,相信大家都要跑光了。舉個驗證碼的例子,這個做法是我在做某個項目時發(fā)明的,大家可以拿去直接用。驗證用戶手機時,通常的做法是發(fā)送一個數(shù)字驗證碼,一般情況下,這個驗證碼都是6位的。這里可以優(yōu)化一下,把數(shù)字驗證碼設計成3位數(shù)字的,3位數(shù)字用完后用4位數(shù)字,然后是5位、6位數(shù)字。這么做的原因很簡單,數(shù)字位數(shù)多了,用戶就很難記住,數(shù)字位數(shù)越少,越方便用戶記憶,用戶的體驗越好。這么做也能滿足運營的需求,絕大部分產(chǎn)品每天的用戶注冊量都在1萬人以下,4位數(shù)的驗證碼完全夠用。作為運營人員,接觸到的所有人都是運營對象,即用戶、同事、老板都是運營對象。在跟運營對象打交道時,要從以下三點考慮:用戶的思考成本,想讓用戶參與,成本越低越好;流程的簡單程度,從用戶參與的角度考慮,越簡單越好;要及時反饋。用戶是等不了太久的,如果一件事情是長期的,一定要有階段性的指標。反之,如果我們想拒絕用戶,也可以從以下三點做文章:提高用戶的思考成本,弄一些專業(yè)的術語,最好是百度查不到,需要專業(yè)人士來解讀的??傊?,就是讓用戶理解不了;把流程弄得極其復雜。我在網(wǎng)店上給我爹買了一部蘋果手機,我主觀上覺得手機帶的耳機是假的,就去找網(wǎng)店,結果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客服電話,找到了客服電話后又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流程,想想為了一副耳機,算了;把過程弄得很長,并且沒有及時、階段性的反饋。我在某電商網(wǎng)站上買購物,東西有點小小的瑕疵,我要求換貨,對方回答說沒問題,但是要等待一個月的時間,我要求提供賠償,對方說我給你登記反饋上去,一般十五天就可以下來,十五天我自然不愿意等,事情就這樣算了。小問題用戶意志力脆弱,如何防止用戶的行為中斷(比如注冊過程中途放棄、充值過程中途放棄)?______________2.8用戶無社交協(xié)作是人類的生存方式,社交屬性是用戶的天然屬性。一般意義上的用戶既缺乏社交技巧,也缺乏社交內(nèi)容。在運營工作中,運營人員一定要認識到:用戶是社交乏力的。用戶既缺乏社交技巧,也缺乏社交內(nèi)容。先說說缺乏社交技巧。2000年的時候,小王開始玩QQ,內(nèi)向的小王想找個女朋友,然后拼命地加女生聊天,加的女生很多,但是聊天的內(nèi)容都是差不多的,一般都是查戶口式的問題:你好?你叫什么?你多大了?你是哪個學校的?你是哪里人?你是做什么的?你在做什么?最后的結果可想而知,雖然加了很多女生,但是能聊下去的很少。小王是一個有毅力的人,聊了四五年,終于成功約出來一個女生見面,結果還是見證了見光死;這一網(wǎng)絡詞語。不光小王是這樣,周圍的很多小伙伴都是這樣的。微信啟動頁面一個孤獨的小人,用戶因為社交乏力而孤獨到了微信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發(fā)展十幾年了,大家的溝通技巧進步了嗎?沒有,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設置一個微信號小號,換上一個女生的頭像,打開附近的人試試,加我們好友的人還是重復這些查戶口式的聊天內(nèi)容。
        


 

